1、二連浩特伊林驛站遺址博物館
伊林驛站遺址博物館位于古伊林驛站遺址附近,是我國首家反映驛站文化的主題博物館。伊林驛站遺址是二連浩特重要的歷史遺跡和口岸因路興盛的歷史佐證。博物館由序廳、中華驛站文化廳、玉龍棧廳、伊林驛站廳、滂北站廳和鹽文化廳六部分組成,以“路(北方草原絲綢之路)——道(張庫大道)——橋(歐亞大路橋)”歷史演化為主線,對古代驛站制度、功能,古驛道推動東西方文化交流、科技進步、商業發展所發揮的重要作用進行系統展示,用不同歷史時期的重要事件進行貫穿,形成時間和空間的有機結合,多角度、多層次展現二連浩特歷史文明。
二連浩特——古玉龍棧,帝國浩若繁星的驛站中的一個:連接大都到哈喇和林南北交通繁忙驛道上普通而又平凡的驛站之一。
1257年,大蒙古國大汗蒙哥與其弟忽必烈曾在此會面。
1820年,清嘉慶二十五年,清政府設立伊林驛站。
1899年,光緒十五年,清政府架通張家口至庫倫的電話線,后又設電報局,并將此地標入當時的地圖,名為“二連”。
1918年,民國七年,張家口旅蒙商開辦“大成張庫汽車公司”,開通了張家口至庫倫的運輸線路,二連鹽池(蒙語:額仁達布蘇淖爾)為當時重要站點之一,站名“滂北”。
伊林驛站見證了2000多年前的草原之路、1000多年前的茶葉之路、800多年前的古驛道、300多年的張(家口)庫(倫)大道在蒙古高原上的重疊。無論歷史如何變遷,她不僅是歐亞大通道的橋脊,而且是廣闊的市場。古老的伊林驛站和散落在草原上所有驛站一樣,承載了茶葉之路的輝煌和張庫大道的繁榮。
2、二連浩特國家地質公園
二連白堊紀恐龍地質公園旅游景區按照國家高A級旅游景區標準投資建設,目前已經國家旅游局批準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是一處集保護與利用為一體的自然資源。保護區實行邊建設邊開放的策略,目前已建成的有恐龍科普館、恐龍化石埋藏館、礦物晶體館;即將建成的有地層館、恐龍蛋埋藏館。地質公園被國土資源部正式命名為第一批國土資源科普基地,被國土資源部正式批準為國家級地質公園。
二連地區是亞洲和我國最早發現恐龍化石及恐龍蛋化石的地區之一,素有”恐龍之鄉”的美譽?铸堖z址位于二連市區東北9公里處的二連盆地內,早在七千萬年前,這里湖泊密布,氣候濕熱,密林叢生,是恐龍生息繁衍的樂園。從十九世紀九十年代開始的一百年中,先后有俄、美、加、荷蘭、比利時、波蘭、日本、德國、蒙古等國和我國的古生物學家、地質學家在這里進行過七次大型考察和挖掘,已陸續發現盤足龍、歐氏阿萊龍、鴨嘴龍、似鳥龍、甲龍和角龍化石十余種以上,出土了大量較完整的恐龍骨骼化石。其中,恐龍蛋化石的發現創我國最早記錄。這里埋藏著豐富的古生物化石,是白堊紀恐龍化石集中埋藏區,在中國及中亞恐龍研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3、天邊草原烏拉蓋